校园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快讯 -> 正文

宣钢分院坚持专业教学创新显成效

编辑: 发布时间:2010-04-27 点击:

专业教学创新是对传统教学的扬弃与超越,宣钢分院充分发挥就业对教学的导向作用,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为本位,实施有益于学生就业和发展的教学。

一是从岗位需求入手,科学界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学校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分析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再进行岗位能力分解,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和岗位群,明确专业对应的基本岗位能力、岗位核心能力,从而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二是根据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构建课程体系。学校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确定培养岗位能力所对应的核心课程、主要课程、支撑课程及主要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重构理论教学体系,夯实实践教学体系,将职业素质教育融于其中,进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学校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市场调研情况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本专业的能力领域,每个领域再分解为若干项具体能力,最后列出各项能力对应的课程。学校将各门课程的能力教学目标写入教学大纲,把达标情况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将所列课程按性质相近程度进行归类,部分课程根据需要进行综合处理,确定各课程地位(考察、考试)及其相互关系。

三是根据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模块。学校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共性和不同的个性特点,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重心,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为重点,按照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岗位能力拓展以及学生岗位能力提升的不同要求,设计出基础知识能力、专业知识能力、职业素质教育、岗位能力拓展、岗位能力提升等若干个课程模块。

四是按照工学结合的模式,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关键是把工学结合的思想和理念贯穿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在教学计划制订的过程中,要求每个专业在每门课程中都要贯穿生产任务和工作过程,把各个教学单元分解为现场教学、课堂教学、实训教学等环节,并填写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表,从而真正解决“教什么,谁来教,在哪教,怎么教”的问题。推行“双师制”授课制度,即将一门课程拆解成若干单元,有些单元由学校教师讲,有些单元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讲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创立了“1234”(一目标、二体系、三结合、四条件)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一目标”是指培养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二体系”是指适当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三结合”是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做相结合,继承性教育与创造性教育相结合;“四条件”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条件,以双师型为主的师资队伍条件,完善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条件。实践证明,“1234”模式是培养专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模式。

五是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强化实践教学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学校通过教学实训、阶段实习、综合模拟实习、产学合作、社会调研及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色,保证各专业人才应具有的岗位职业能力。学校将学生的实践教学分为校内实训、教学见习与顶岗实习三部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可以通过网上模拟实习、社会调研、毕业设计来完成,使学生将3年来所学的知识、技能、专业能力等融合成综合业务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再经过毕业设计的训练,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六是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基本技能考核。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校逐步确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考核方式方法。建立过程考核、项目考核、实践和作品考核、结业测试等若干种新的工学结合的考核方式方法,并且在考核方式方法中尽量由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或以行业企业评价为主。